站群系统
陕西省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行动计划(2018-2020年):推进新能源综合利用项目
时间:2018-09-28 15:26:00  浏览:0次  来源:   作者:新能源公司
恢复窄屏
近日,陕西省发布关于印发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实施“气化新区”工程,到2020年西咸新区城镇气化率达到95%以上,农村地区天然气覆盖率达到70%以上。加强城市电网改造,建设3座330千伏变电站、16座110千伏变电站配送输出工程,打造陕西智能电网应用先行区。

积极推进新能源综合利用项目,推动地热能、分布式太阳能规模化应用,确保西咸新区新开工建筑60%以上应用绿色能源。

能源金融、企业总部为主导的总部经济。积极引进全国性、区域性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地区总部,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与行业龙头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集聚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租赁等金融机构,发展能源金融、文化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打造大西安的“陆家嘴”。加快推动能源金融贸易区建设,打造能源投融资中心、能源定价中心、能源金融产品中心和能源人民币贸易结算中心,发展区域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现货、期货交易,建设能源交易中心。到2020年,西咸新区引进总部企业100家,总部企业税收贡献超过10%,形成具有西咸特色的总部经济产业集群。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持续开展治污减霾行动,全面落实“减煤、抑尘、治源、禁燃、控车、增绿”六项举措,完善区域大气联防联控。严控高耗能项目审批,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实施煤改气、煤改电等节能工程,取缔“散乱污”企业,全面淘汰燃煤锅炉,建设无煤城市。到2020年,西咸新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

详情如下: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西安、咸阳市人民政府,西咸新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直属机构:

《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9月16日

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挥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综合功能”的重要指示和国务院批复中“围绕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努力把西咸新区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范例”要求,全面落实中省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抢抓机遇,加快追赶超越步伐,在新的起点上谋划和推进西咸新区规划建设,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省委“五新战略”,按照“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紧紧围绕国家战略任务,坚持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以建设大西安新中心为目标,聚焦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着力探索新时代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路径,努力把西咸新区建设成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先行示范区和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新范例。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首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打造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示范区,走出一条具有西咸特色的发展新路。

(二)坚持高点站位。对标雄安、学习浦东,立足自身禀赋,积极融入国家和全省发展大局,以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格局、更高的站位、更新的境界谋划西咸新区发展,担当新使命,实现新作为。

(三)坚持先行先试。发扬敢为人先精神,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将先行先试贯穿于西咸新区建设发展各领域,最大限度激发西咸新区发展活力。强化顶层设计,突出问题导向,以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的突破,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要活力、要红利,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四)坚持生态优先。按照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建设,创建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三、行动目标

围绕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主题,通过实施城市发展理念、城市规划布局等“十大创新行动”,建设“大西安新中心”,实现地方财政、地区生产总值“两突破”,构筑产业聚集、内陆开放、科技创新“三高地”。

(一)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取得重大成效。

1.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0%左右,引进内资、外资分别年均增长50%,新增市场主体增速同比年均增长50%。力争5年内,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

2.产业集聚能力显著增强。引进10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0个以上、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60个以上,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超30家,中国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100家以上,形成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30%和55%。

(二)改革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1.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大西安创新发展轴核心区雏形形成,各城市板块核心区形象初显;对接西安、咸阳主城的市政交通体系全面建成,城市功能日趋完备,初步建成品质高端、富有活力、绿色大美的现代田园城市。

2.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取得重大进展。自贸试验区、新型城镇化、服务贸易、开放型经济等国家试点任务全面落实,“放管服”、代管托管等改革深入推进,行政管理精简高效,体制机制充满活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咸经验。

3.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增强。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科创平台,引进优秀创业团队和创新团队300个,培育50家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和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0%,形成大西安新的创新增长极。

(三)绿色共享取得重大改善。

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初步建成“九河十湖”城市水系,增绿扩绿4500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5%,城市水面覆盖率提升到5.6%以上,河流水功能区水质年均浓度达标率达到100%,田园城市形象初显。

2.民生福祉明显增进。新建改扩建各类学校80所、医院15家,新建各类安置房、保障房7万余套,改造城中村(棚户区)63个,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四、实施十大创新行动

紧紧围绕创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主线,重点实施十大创新行动。

(一)创新城市发展理念。

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充分借鉴国内外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立足西咸新区实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组团发展、产城一体、城乡融合、节约集约等城市发展新理念,对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形成思想引导。

1.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西咸新区城市工作的中心,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使全体居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2.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生态保护,大力实施柔性治水、增绿扩绿和环境提升工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走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

3.文化传承。坚持现代城市建设和文化传承相融合,充分挖掘周秦汉唐历史文化,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传承,将西咸新区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构建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新模式,让城市传承文脉、寄托“乡愁”。

4.组团发展。科学划分空港新城、沣东新城、秦汉新城、沣西新城、泾河新城等五个组团功能区(以下简称“五个组团”),形成点状布局、层次分明、紧凑集约的市镇体系,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严控城市边界,着力改变传统城市“摊大饼”扩张型发展方式,构建疏密相间的田园城市格局。

5.产城一体。优化五个组团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统筹办公区、生产区、生活区、商业区等规划建设,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加速产城一体化。

6.城乡融合。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7.节约集约。科学利用土地,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严格保护耕地,合理确定开发强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节约利用土地和提高人口承载力的双重目标。

(二)创新城市规划布局。

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趋势,坚持高起点规划,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构建疏密相间、紧凑集约的现代田园城市格局,努力把西咸新区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丽家园。

1.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创新规划理念,改进规划方法,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注重规划制定的前瞻性和科学性,随形就势,突出“留白增绿”,全面开展“城市双修”。引入城市风道设计,结合西咸新区自然地形及城区绿地、河流、高速通道等开敞空间构建五条一级城区风道。秉承古长安城市建设传统风貌,将历史文化古典建设元素与现代时尚建设有机融合,彰显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加强城市设计,高标准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塑造城市天际线,构建形态色彩整体和谐统一的城市空间界面和轮廓线。严格执行城市规划,突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引领作用和刚性控制作用,全面核查处理建成区违法建设,遏制新增违法建设。强化规划管控,实施规划全过程监管,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

2.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规划〔2018〕220号)中确定的大西安“多轴线、多组团、多中心”空间布局,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大西安创新发展轴建设为引领,重点打造五个组团核心区,形成支撑西咸新区发展的“基核”,建设空港新城的航空CBD、商贸物流中心,沣东新城的科技统筹基地、三桥商贸板块,秦汉新城的文化旅游、医疗健康片区,沣西新城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大西安科学城及信息产业园,泾河新城的文化旅游板块、装备制造基地。以交通路网为骨架,以生态水系为基底,以景观绿化为点缀,集中建设长12公里新轴线核心区,重点推动沣东501米丝路国际中心、保利268米超高层文化大厦和能源金贸片区等项目,到2020年,新轴线沿线建筑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米,景观廊道、主干道路、生态水系基本建成,市政设施基本完善,大西安新中心中央商务区形象初显。按照“一镇一业、突出特色”原则,重点建设沣滨水镇、丝路风情小镇、酒庄小镇、硬科技小镇等一批优美小镇,到2020年开园运营10个以上,形成优美小镇点状布局的市镇体系,彰显田园城市特色。

(三)创新城市建设方式。

按照“高端、品质、绿色”要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能源绿色革命,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增强城市综合功能。

1.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把提升城市品质贯穿到城市建设各领域,实施城市品质提升专项行动。加强城市设计,精心塑造城市特色,保护历史文化,形成体现历史传承、文明包容、时代创新的新区风貌。开展示范路景观、拆墙透绿、线缆落地等工程,在重点地段和区域,统一城市标识标牌,实现景观绿化、灯光亮化、建筑美化;精心打造一批具有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现代特色的地标性建筑。

2.增强城市综合功能。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思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规划建设西咸新区第二水厂、第三水厂、涝渭水厂、秦汉应急水厂等,打通与西安、咸阳两市水网连接通道。实施“气化新区”工程,到2020年西咸新区城镇气化率达到95%以上,农村地区天然气覆盖率达到70%以上。加强城市电网改造,建设3座330千伏变电站、16座110千伏变电站配送输出工程,打造陕西智能电网应用先行区。开工建设32条地下综合管廊,累计建设长度120公里以上。加强与西安、咸阳两市对接,将西咸新区交通纳入大西安“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有关规划,重点打通连接两市一区的20余条市政道路和管网,改造提升世纪大道、统一路等主干市政道路,到2020年,城市道路里程达到1000公里,区内主干道路网与西安、咸阳主城区及各组团实现无缝对接,形成“五横六纵”主干路网。构建以8条高速、3条国道和2条省道为交通主动脉的“832”对外公路网,新建包茂复线泾河立交等4处立交工程,全面融入陕西“米”字型高速公路网。将西咸新区轨道交通建设纳入关中城市群都市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有关规划。2019年,西安北至机场城际轨道通车运营,地铁1号线二期建成通车;2020年,地铁5号线二期通车,地铁3号线二期、16号线一期全面开工建设;预计2024年以上5条线路将全部建成,运营总里程达到75.8公里。

3.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坚持低影响开发模式,在城市建筑、新建小区、道路、绿地大力推广海绵城市应用技术,构建建筑地块、道路绿化和中央雨洪系统三级雨水综合利用体系,建成沣西22.5平方公里海绵城市示范区。大力推广建筑构部件设计标准化、部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2020年绿色建筑在西咸新区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20%以上。积极推进新能源综合利用项目,推动地热能、分布式太阳能规模化应用,确保西咸新区新开工建筑60%以上应用绿色能源。重点发展常规公交、定制公交,提高公交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推动智能公交发展。建设31处公交场站、3处大型“P+R”枢纽、新增29条(含定制公交)公交线路,推进城市慢行车道和自行车“绿道”,优化区域慢行交通环境。在有条件的主干路网布局实施城市快速公交系统(BRT),推进充电桩、充电站等绿色公交设施建设,实施首批国家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

4.建设智慧城市。坚持智慧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推动全域智能化应用服务实时可控,建立健全大数据资产管理体系。编制智慧西咸建设有关规划,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步建设感知设施系统,打造城市全覆盖的数字化标识体系。加快5G等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光缆、管道、基站等通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实现城市基础数据标准化采集、集中式存储、互联式共享。积极拓展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管、智慧社区等服务领域,实现公共资源智能化配置,打造以人为本、全时空服务的智慧新区。

(四)创新城市产业体系。依靠招商引资和“双创”两轮驱动,围绕“百亿企业、千亿集群”目标,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并与西安、咸阳两市及其开发区错位发展,重点打造先进制造、电子信息、临空经济、科技研发、文化旅游和总部经济为主导的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1.以新能源汽车、智能电力制造、无人机、新材料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以“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先进制造业聚集,建设“制造强区”。建设秦汉新城汽车产业园,推进宝能汽车项目建设,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汽车电池制造以及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加快推动中车西安车辆厂、华晨汽车等技改扩能,打造汽车制造产业集群。加快西电智能装备产业园建设,建成国际一流电力设备制造产业基地。依托全国最大无人机生产基地——西北工业大学航空科学城,打造空天地海一体化无人系统产业集群。依托陕西有色、天宏多晶硅、汉能太阳能薄膜发电装备制造项目,发展高效晶体硅电池、钛合金、压电陶瓷、薄膜电池组件等新材料和装备制造零部件。

2.以云计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围绕建设智慧城市,重点发展云计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紧抓国家第五代移动通信(5G)机遇,基于“互联网+、机器人+、数字化+”等,发展云计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物联网等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示范项目、国家新型工业化(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引领,重点推进西咸信息产业园、陕西省大数据产业集团、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360安全大数据研发基地以及11个部委数据中心等重要项目,全面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加快实施“秦云工程”,搭建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到2020年,西咸新区服务器数量达到50万台,建成西部最大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借鉴杭州云栖小镇成功模式,建设恒大秦汉云小镇,集聚上百家涉云企业,建设涵盖云计算、APP开发、游戏、数据挖掘等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加强与紫光、华为、联想、中兴等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合作,发展集成电路、光电显示、智能终端、网络通信、软件及服务外包等,打造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3.以航空物流、航空维修、航空服务为主导的临空经济。依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拓展完善物流网络,发展壮大航空物流、航空服务、航空维修“三航”产业,做大做强临空经济,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空港国际航空物流枢纽建设,重点建设海航现代物流项目,打造世界级现代物流产业集团;依托国际快件产业园,加快建设普洛斯航港基地、丰树物流园、申通快递西北转运中心等项目,打造“物流4.0”版本;推动保税物流产业园、丝路电商产业园、航空物流仓储园、航空货运分拨区和商贸配套服务区等功能区建设。到2020年,初步建成中国西部国际航空物流枢纽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加快推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企业总部落户空港新城,加快南方航空、深圳航空、四川航空、长安航空等基地项目建设,打造空港航空企业总部商务区。引导和推进航空服务业集聚发展,重点发展航空培训、航空会展、航空食材、航空商务等。积极开展“前店+后货”“线上+线下”“进口+出口”相结合的业务模式,建设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集散地。大力引进航空制造和维修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和发展飞机总装交付、飞机大修改装、部附件维修、发动机维修以及航空零部件研发制造等产业。加快东方航空、海南航空维修基地、赛峰起落架大修等项目建设,建成产值过百亿的航空维修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一带一路”航空维修中心。

4.以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为主导的科技研发产业。推动一批有力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项目,提升城市软实力。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科学城,引进宝能科技园区、国家西部能源研究院、3M西部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单位。依托西北工业大学翱翔小镇,建设纸基耐磨材料产业基地和智能飞行器产业化基地。依托沣东国家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加快中俄丝路创新园和国家检验检测园建设。依托以西部云谷为代表的硬科技小镇,积极发展光电子技术、激光研发、3D打印、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为主的硬科技。依托华大基因、佰美基因、国家分子医学转化中心等,率先发展细胞治疗、基因工程、分子育种等前沿技术,培育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带动和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5.以历史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为主导的文化旅游业。充分挖掘西咸新区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促进“文化+”与生态、旅游、科技、会展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沣东华侨城、秦汉恒大童世界、沣西丝路风情城、泾河乐华城,形成西咸新区文化旅游的重要支撑板块。建设秦汉新丝路国家级数字文化产业基地,推动文化资源向数字产业转化,构筑文化创意“硅谷”。大力发展乡村古镇游、农业观光游、健康养生游等多元化旅游业态,建设茯茶小镇等一批文化旅游特色小镇。重点建设沣东农博园二期、泾河科技生态园、张裕瑞纳城堡酒庄等,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型农业、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建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统筹大遗址保护,将五陵塬、西汉帝陵群与汉长安城保护利用统筹考虑,推进汉阳陵、汉茂陵和汉长陵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形成西汉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到2020年,力争创建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5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突破3000万人次。

6.能源金融、企业总部为主导的总部经济。积极引进全国性、区域性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地区总部,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与行业龙头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集聚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租赁等金融机构,发展能源金融、文化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打造大西安的“陆家嘴”。加快推动能源金融贸易区建设,打造能源投融资中心、能源定价中心、能源金融产品中心和能源人民币贸易结算中心,发展区域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现货、期货交易,建设能源交易中心。到2020年,西咸新区引进总部企业100家,总部企业税收贡献超过10%,形成具有西咸特色的总部经济产业集群。

(五)创新城市生态建设。

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建设,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引水入城、增绿扩绿工程,2020年基本形成“九河十湖、蓝脉绿网”的生态格局。

1.优化新区生态格局。加强对西咸新区河流、湖泊、湿地等重要生态资源的修复和保护,构建西咸新区“一带、三廊道、多节点”的生态格局。“一带”即围绕五陵原帝陵带,串联历史遗迹、遗址公园、生态廊道,打造集生态旅游、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大西安生态景观带;“三廊道”即沿渭河、泾河、沣河三条河流组成自然生态景观廊道,贯穿于城市组团之间,打造西咸新区绿色生态屏障;“多节点”即区域内湿地、湖泊、公园以及楔形绿地等组成的小型生态绿地板块,实现“300米见绿,1000米见园”。

2.修复水生态体系。坚持“柔性治水、引水入城、活力水岸”理念,围绕“九河十湖”重点做好补充水源联通工程和城市水系建设工程,构建“水清、岸绿、景美、城活”的生态格局。2020年,49个水系项目、8条河道整治和13处湖泊湿地基本建成。重点加快昆明池建设,确保2021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建成大西安最美的生态水系公园。开展渭河、沣河、泾河等河流治理,全面完成河流截污控污、清淤及河堤建设、河道治理、生态绿化等工程。到2020年,主要河流水质稳步提升,渭河水质稳定达到Ⅳ类以上标准,沣河、泾河水质稳定达到Ⅲ类以上标准,新河、太平河水质达到Ⅳ类标准。

3.实施增绿扩绿。持续开展“美丽西咸·绿色田园”环境景观提升行动,新建和提升绿化面积4500万平方米。积极推进大西安中央公园建设,打造大西安生态“绿肺”。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加快建设秦汉森林公园、五陵原都市农业长廊等项目,2020年底建成2.6万亩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到2020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绿地率达到38%,建成各类生态公园40处,全面达到国家园林城市主要指标。

4.加快环保设施建设。新建空港北区、沣西渭河等6座污水处理厂,加快再生水处理设施及中水管网建设,到2020年,污水管网总长度达到500公里,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加强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推动清洁生产和水循环利用,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完善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加强城市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新建秦汉、沣西现代化生活垃圾处理厂(静脉产业园),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厂2座,建筑垃圾再利用设施2座,到2020年,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5.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持续开展治污减霾行动,全面落实“减煤、抑尘、治源、禁燃、控车、增绿”六项举措,完善区域大气联防联控。严控高耗能项目审批,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实施煤改气、煤改电等节能工程,取缔“散乱污”企业,全面淘汰燃煤锅炉,建设无煤城市。到2020年,西咸新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和“烟头革命”,2018-2020年新建旅游厕所100座、改建40座,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4万座;全面提升城市道路清扫保洁水平,2018年城市主干道机扫率和清扫保洁服务市场化率均达到100%。加大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到2020年,90%以上行政村实现垃圾、污水处理全覆盖,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50个。

(六)创新城市发展动力。

1.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行扁平化管理。创新托管代管体制机制,按照“整体代管、特区模式、创新机制、增强活力”的原则,推行代管的正面清单和内部管理的负面清单,探索代管托管新模式。开展行政管理扁平化改革,压缩管理层级,按照“大部制”原则,构建“精简高效、充满活力、富有弹性”的新型行政管理模式。

2.推进“放管服”改革,创建最优营商环境。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西咸新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重点打造高效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便民利企的服务环境、功能完善的设施环境、普惠市场主体的经营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等6个环境,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积极推行权责清单、投资负面清单等制度,全面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推行“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探索建立“一张执照管登记、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流程管项目、一套网络管信用、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的“六个一”行政审批、市场监管和综合执法体系。积极构建“3450”综合行政审批效能体系,大力推进网上办理登记审批和各项业务,建立大数据智能市场精准监管体系、政务服务体系,全国“放管服”改革的先行示范区。打造充满活力、便捷高效、更加开放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3.推进国家级改革试点,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咸经验。紧抓国家级试点改革机遇,逐项制订实施方案,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探索解决人、地、钱问题新路径,形成新型城镇化建设新范例。加快服务贸易改革试点,以沣东自贸产业园的“双试联动”、沣西信息产业园的服务外包和国际文创小镇的文化贸易为重点,加大服务贸易项目引进力度,培育服务贸易示范园区。继续推进西咸新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工作,力争更多的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积极建设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4.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丝绸之路创新谷。到2020年,西咸新区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4%,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0%,专利数年均增长15%以上。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批国际科教创新工程,布局一批公共大数据、基础研发、技术验证研发等开放式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全面提高创新支撑能力。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集聚人才、学科、资源和平台优势,加大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合作,打造知识溢出效应明显的大学园区。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23个研究院、130多个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基地,打造国家级的“科研大平台”,催生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到2020年,西咸新区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500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50%。依托沣东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聚集航天科工集团、中兴深蓝、软通动力等科技企业,打造智能制造、检验检测认证等产业集群,到2020年,初步建成带动关天、辐射西部、面向全国的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基地、科技成果中试与转化基地。

5.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动能。借助西安军工优势,以推动军、民技术相互转化和产业化为突破口,形成军民融合的国家示范区。依托西北工业大学“翱翔小镇”,加快纸基耐磨材料及无人机、智能飞行器等项目建设,打造我国最大的高端中小型无人机产业基地。支持陕西省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示范项目、核工业二○三所技术应用研发中心建设等项目发展,支持天成钛业、亚华电子、迪泰克等“民参军”企业大力参与军工配套,推动军民融合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发挥国家分子医学转化中心的军事医学资源导入能力,培育形成生物医学特色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6.深入实施“双创”,建设招才引智平台。加快建设西咸新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系统推进“123”行动计划,落实支持创新创业的普惠性和差别化激励政策,营造全社会创新创业良好环境。做强西部云谷、青年创业园等“双创”孵化示范平台,以沣东自贸产业园为依托,培育发展“互联网”众创空间。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发展,培育“科研+产业+资本”的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专业化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增强双创的引擎动力。到2020年,引进优秀创业团队和高水平创新团队300个以上,创建各类众创空间和特色“双创”小镇30个以上。

7.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构筑人才聚集高地。实施西咸新区引进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制订西咸新区引智引才政策措施,建立“高精尖缺”人才引进机制,引进急需紧缺的各类高层次人才1000名左右,引进和培养各类技能人才5万人,打造国家创新创业人才高地。通过市场化方式统筹安排不低于10亿元的人才创新创业基金,通过奖励补助、贷款贴息、风险补偿和股权投入等市场化方式,对各类人才创业创新项目给予重点优先支持。

(七)创新对外开放格局。

精准对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构建全方位、多领域的开放新格局,建设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

1.建设高水平自贸试验区。发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企业走出去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平台作用,发展新型贸易业态,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实施内外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探索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物数字化交流合作平台,打造“云端自贸区”。加大自贸区金融创新力度,争取国家批准开设自由贸易账户,开展国际租赁贸易和国际商业保险代理工作。支持开立境外机构人民币结算账户,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逐步探索人民币计价结算,探索金融跨境服务新渠道,打造丝绸之路金融中心。依托空港优势,探索建设国家内陆自由贸易港,引领西部深度开放。

2.建设国际航空枢纽。按照“大交通、大枢纽、大物流、大服务”的思路,依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坚持客货并举,建设“一带一路”交通商贸物流中心。按照“丝路联通、欧亚加密、美澳直航、货运突破”的原则,织密国际航线网和国内干线网,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航联系。积极争取航权、航时、飞机引进等审批权限,拓展全球货运航线网络。启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新建3条跑道,新建东航站楼和综合立体交通枢纽,扩建东、西货运区,打造以全货机运输为重点的货运基地。依托陕西西咸保税物流中心,申请设立西咸空港综合保税区。开展飞机租赁保税试点。推进“智慧海关”建设,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海关监管体制,提升海关通关便利化水平。到2020年,形成连通国内主要城市和国外40多个国家的320条航线网络,其中,国际客运航线突破100条,全货运航线突破20条,国际通航点突破100个,航空旅客和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5000万人次和50万吨,客运吞吐量进入全国第六,增幅位列全国前三,货运年均增幅超过25%。

3.建设“一带一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争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在西咸新区设立经贸办事处、商务代办机构;打造世界“空天地海”无人机系统大会和全球军民融合科技成果展暨高层论坛、世界苹果大会等世界级会议的永久会址;按照“一园两地”模式,加快建设中俄丝路创新园、中意航空谷、空港新城丝路国际产业园,建立新型“国际创新合作科技园区”。依托秦汉新丝路数字文化创业产业基地,建立“一带一路”语言实训与翻译平台,依托沣东中影国际影视基地等项目,加强与丝路沿线国家影视合作,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影视产业中心。吸引外资旅行社在自贸区设立总部、办事处,开发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线路,开辟丝绸之路出境旅游业务,争取在机场口岸实行部分国家人员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试点。积极申报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推进新丝路大学联盟、丝路法医联盟等平台建设,加强与丝路沿线国家全方位交流合作。

(八)创新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创新大遗址和文物保护方式,传承周秦汉唐历史文化基因,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文化遗产,促进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彰显城市文化特色,打造城市精神,让城市更有内涵、更有品味、更有文化。

1.创新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以周秦汉唐历史文化遗址遗存为依托,按照“整体保护、系统展现、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梳理贯通城市文化脉络,发掘历史文化潜在价值。创新文物保护修复与展示利用技术,加强科技在历史文化遗产规划、保护、展示方面的应用,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坚守文物保护紫线,划定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实行“线内绝对保护、线外协调发展”,线外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形态、色彩,确保风格、尺度与历史遗址相协调。重点实施周丰镐京、秦阿房宫、秦咸阳宫遗址等大遗址保护,构建由五陵塬和周秦汉都城人字形大遗址带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保护格局。

2.以开发促传承,打造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示范区。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传承,把西咸新区历史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让文化“活起来”。加快建设周文化博物馆、秦文化博物院、咸阳博物院、长陵博物馆、延陵数字化博物馆等一批文博项目。积极申报秦咸阳城考古遗址公园、顺陵省级文化遗址公园,推进西汉帝陵标识系统提升和陈列展示项目建设。将历史文化传承融入到优美小镇中,建设沣滨水镇等一批体现历史文化元素的特色小镇。以秦汉新丝路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丝绸之路风情城、大秦文明园等为依托,建设集文物发掘陈列、文化创意、传媒影视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以文化项目开发为载体,在城市建设中传承历史文脉、彰显文化特色,打造彰显华夏文明特色的历史文化基地。

(九)创新城市公共服务。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一批民生项目,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西咸新区承载力、集聚力和吸引力,打造和谐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引领,保持自然风光、田园风貌,突出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体系健全、公共服务水平较高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全面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镇域经济,积极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打造一批优质农副产品基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农民向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聚,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建成农村新型社区示范点35个。到2020年,现代农业开发面积突破10万亩,引进和重点培育现代农业项目50个、专业合作社50家、特色农业品牌50个,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形成区域农业典范。

2.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人居幸福指数。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完善细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道路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用地留出空间。系统推进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教育体系,率先普及15年基础教育。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2所、义务段学校36所、高中10所,新建职业学校、特教学校各1-2所。积极引进省内外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在西咸新区办学,鼓励中外合作办学。加快推进沣东国际医院、德尚医院等15家医院新建及迁建项目,实施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国际健康城项目,改扩建10个乡镇卫生院,探索建立一批紧密型医联体,构建多层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成5个综合性社会福利园区。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新区、新城两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新建和改造22个乡镇文化站、50个农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3.完善社会保障功能,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落实居住用地“两个20%”原则,开展共有产权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实施63个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新建各类安置房、保障房70528套。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健全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相结合、购买与租赁相结合的住房政策框架,统筹新房与存量房两种资源,培育发展租赁市场,努力实现租购同权,全面提升居住品质和住房服务水平。加快西咸新区范围内社保同城互通,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参保人数达到区域人口总数95%以上。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

4.多措并举提高居民就业和收入水平。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有选择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进被征地农民就近就地就业。推广“现金+租金+股金+薪金+保障金”的“五金”制度,保障征迁群众利益,增加城乡居民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5万人次,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

5.实施精准扶贫,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头等大事。因地制宜、因村因户精准施策,统筹推进产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就业扶贫、教育帮扶、医疗健康扶贫和兜底政策扶贫,整合涉农资金,加大扶贫投入,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扶贫开发,建立输血与造血并重的脱贫长效机制,确保2018年底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

(十)创新城市社会治理。

创新社会治理思路,探索共治、法治、德治、自治、善治“五治一体”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坚持共治为要,构建新区、新城、街镇、村(社区)四级综治、司法、信访、调节等为一体的社会治理平台;坚持法治为本,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探索综合执法新模式;坚持德治为先,打造文明新风范,倡导最美新风尚;坚持自治为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坚持善治为上,推进社会治理“党建+、改革+、互联网+”,提升西咸新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立西咸新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推动多功能防灾救灾减灾中心和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以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消防安全等为重点,加强公共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殡葬改革,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建设由市民、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的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信息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力推进“雪亮工程”建设,积极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社会治安防控智能化水平,建设“平安西咸”,到2020年,西咸新区公众安全感满意率大幅提升,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西咸新区要站在全局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行动计划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勇于担当,狠抓落实。要成立以西咸新区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管理。要细化落实行动计划各项重点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和目标责任考核力度,确保重大项目有序推进、行动计划取得实效。

(二)强化政策保障。西咸新区要制订招商引资行动计划,大力实施精准招商,打造招商引资优质平台,细化产业招商专项方案。要结合产业发展实际,从产业准入、技术、环保、金融、财税等方面,分产业类别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实施“腾笼换鸟、企业入园”计划,有序将临近城区企业搬迁至专业化产业园区。紧盯中省产业政策动向和重大产业项目工程包,建立西咸新区重点项目储备库。

(三)落实要素保障。西咸新区要主动作为,盘活资源,切实做好行动计划的各项要素保障工作。要结合本计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财力可能,编制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合理安排支出规模和结构;要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加快西咸新区建设;要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强化用地保障,科学合理安排土地利用计划,优先保障行动计划重点项目。

(四)强化协调保障。省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同国务院有关部委的沟通衔接,争取在政策、资金和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给予西咸新区更多支持。西安市、咸阳市要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代管托管的决策部署,全力支持西咸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在规划编制、发展定位、产业协同、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与西咸新区的融合力度,形成大西安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不断开创西咸新区发展新局面。

  • 电话:0086-29-86119111
  • 地址: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A1区开元路2号
  • 邮箱:sxrqjt@163.com
  • 邮编:710016
Copyright © 2011 Shaanxi Gas Group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星空体育  陕ICP备11014167号-1陕公网安备 61019102000282号 能源监管热线:12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