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至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成为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科协九大的科技工作者们会上会下热议的重点。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创新中国蓄势待发!
认准方向:坚持原始创新
“总书记讲得多好啊,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5月30日晚,中国工程院学习中央领导同志讲话精神座谈会上,院士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对于中国科技发展要走什么样的道路,科技工作者曾经出现过困惑。“拿IT领域来讲,集成电路方面国际上主要的厂家全都到中国来谈,要卖给我们技术,如此一来就有人赞成引进技术,提倡技术不足拿钱买,也有人偏向集成技术,但这次会议讲得非常明确,我们要走的是自主创新道路,对技术要引进、消化、吸收,最后必须走到‘再创新’上。”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左宁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袁亮深有同感。“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但是现在我们需要开展大量原始性的研究。国内市场上明明有的产品,老百姓为什么还要到国外去买,这并不是需求的问题,而是供给侧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差距,所以今后我们科技创新的方向就是发展科技、特别是大力提高原创能力。”袁亮说。
“此前有科研人员觉得在很多领域,我国科技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相差甚远,搞自主创新,能赶上国外吗?这次大会对科技工作者是极大的鼓舞,大大提振了士气,增强了信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创新自信,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做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陈左宁说。
铺好路子:打破科技桎梏
在讨论过程中,科技工作者普遍表示,此次大会谈到了很多科技发展的症结问题,说到了大家的心坎上!说得很痛快!听得很过瘾!
“当谈到要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时候,大家纷纷鼓掌。因为科学家对此感触太深了,戳到了痛点。正是这些不适应的体制机制干扰了科研工作,分散了科技工作者的精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也有同感:“当前的科技体制和科技运行机制还面临很多最后一公里,不利于科技创新,迫切需要我们完善配套政策,激发创新活力。”
为了给自主创新以更好的条件,这次会议从多个角度给创新松绑,给科研工作者以宽松的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这让科研工作者倍感振奋。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说:“我们经常提创新,但大部分是技术,很少提到管理这个软科学,其实软科学产生的巨大动力是无法估量的。这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这很重要。”
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陈左宁说:“我们当前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新的动能,这些动能源自于科技创新。然而,在创新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有很多难点,对此应该要有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勇气,再难也要坚持下去。这道坎儿必须要迈过去,识变、应变、求变是一种新常态,只有适应这种新常态我们才可能会有新的发展。”
落到实处:创新驱动发展
有了方向和路子还不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表示:创新要实干,创新要兑现。
如何兑现?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表示,在当前形势下,应该通过创新水平的提高来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要通过科技创新把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成第一生产力,引领经济发展,服务民众美好生活。
“中国人发表的论文要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彰显在整个经济发展的事业当中,不是说有一些新的国际领先成果发表出来就是科技创新了。创新成果要能用在我们的经济建设当中,能推动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是很重要的导向。”王迎军说。
王迎军的话道出了很多科技工作者的心声。很多科学家表示,把一生的心血和精力投入到某一项科研当中,甚至一辈子都在做一件事,把科技成果带到市场中,能让我们的国家在更多方面比其他国家更强,发展得更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松表示,要让创新成果落到实处,应该打通创新链跟产业链,推动成果的转化。“现在国家颁布了《科技成果转化法》,科技创新应该尽快打通最后一公里。”
“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也要积极求变,应该联合高校、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说。
在热烈的讨论中,科技工作者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他们相信,科技创新一定能带领中国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